「最實在的溝通,應該是面對面,而非字對字的。」
《螢幕發光,無論什麼都看》 鄺俊宇
兩個人的約會,有時候可以是兩個人的孤獨。
焦點不單是眼前的人,還有屏幕後的他她他她。電話放在桌上,只要屏幕閃過某Whatsapp Group的訊息,明明在跟你說話,但他或她的視線會被轉移,話語停頓兩秒,當發現訊息與自己無關,便把焦點重回眼前的人,直到下次閃來訊息又分心,一頓飯,可以有數次這樣的失焦。
當他或她低頭用手指掃屏幕時,這個動作彷如有傳染性,接著就是自己也拿出手機來看,不是為回覆Whatsapp,而是保護遭受冷落的自己。
說穿了,這有點是逃避寂寞而示威的孩子氣。
然後對方抬頭一看,見到你也埋頭在玩手機,於是他或她低頭繼續,惡性循環。大家習慣在相對無言時便拿出各自的手機,逃避因沒有話題的靜默,各個Whatsapp Group總有你未讀取的新訊息,你一定能找到要回覆的位置,但為什麼要在約會時也這樣忙碌呢?大家可有想起在未有智能手機前,約會是怎樣渡過呢?
在「SMS」的年代,我們不會拿著手機不斷收發短訊,一來因為要付錢,所以想好內容才按「傳送」,珍惜配額;二來你不會有對方即時回應的期望,你按下「傳送」後,會覺得已把訊息告知對方,不會急著等對方回應,心安理得。
但來到Whatsapp的年代,「兩個剔」及「最後上線時間」的出現,都像在催促你看完要立即回覆,當朋友見到「兩個剔」,以及你的「最後上線時間」比訊息還晚,便容易覺得你不尊重。在無形的壓力下,大家回覆Whatsapp的速度比回覆SMS快得多。
有朋友說:「Whatsapp取代了SMS。」,但我覺得Whatsapp並不單取代SMS如此間單,從前有網上「聊天室」,後有MSN群組對話,可以讓十數位朋友同時溝通,相當方便。然後科技再進步,Whatsapp Group令「聊天室」也可以帶出街,可以全天候跟朋友風花雪月,訊息快得看遲數分鐘也不知話題說到哪裡去,從前MSN還有「顯示為離線」讓我透透氣,現在呢?
如果可以選擇,我還是喜歡吃完晚飯,洗完澡,然後舒服的坐下來玩玩MSN,專心數十分鐘來跟朋友溝通,總好比遲覆了某個Whatsapp而給朋友一個「不尊重」的錯覺。
科技的巨輪不斷前進,MSN都嫌不夠快而遭淘汰,在任何事都講求速度的年代,我們的步伐是否走得太快,連最初最基本的溝通也忘記了?
溝通,應該是舒服的表達,為回覆定下時限,雙方互相追趕總會累;
溝通,應該是自然的感受,不用依賴「表情符號」來告訴我你現在的心情,只要兩人的心連在一起,喜怒哀樂根本不需要透過屏幕來感受;
溝通,應該有適當的距離,寧願讓你從我的「MSN狀態」猜猜我想法而忐忑,也好比你直接查看我的「最後上線時間」而誤以為我不重視你而失落。
相對無言當然難受,但如果兩個人的心真正在一起,其實不用太多的說話,靜靜相對,一起發呆也可以很浪漫。最重要是在約會時,焦點應該集中在眼前的他或她,而不是現在一發現氣氛不對勁,便拿出手機來裝忙碌,可知道當大家也低著頭的時候,樣子就像等待對方開口說分手一樣?
冰冷的屏幕不會比眼前有體溫的人溫暖,把手放在對方掌心定會比放在屏幕上窩心。
「陪我講,陪我講出我們最後何以生疏?」
不要讓螢幕發出的光,令兩個人的愛情變得暗淡。
台灣《蕃薯藤》散文作家 鄺俊宇
Photo By Wesley Ho(他的相片作品擅於反映城市感,這次的合作是新嘗試,盼以畫面觸動更多的反思。)
其他作品:
《Whatsapp的「最後上線時間」》
「最實在的溝通,應該是面對面,而非字對字的。」http://goo.gl/cxDHy
您的一個like,推動著我的作家夢,作品不定期在此專頁發佈:
http://goo.gl/aQD8B